» PRO » 自制纹身

自制纹身

自制纹身

自制纹身

1980世纪XNUMX年代创造力解放所产生的最新纹身类型,或多或少被纹身界正式接受的是自制纹身。在许多方面,无论是设计简单性还是神奇功能,自制纹身都可以被称为通向部落过去工艺的桥梁。从名字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,自制纹身是纹身文化的 DIY 分支,由非专业人士在家庭环境中进行,通常不需要专门的设备。然而,除了纹身的经典表征和信息交换功能之外,这种纹身风格还存在另一层价值。

阈限性

可以说,自制纹身是纹身者和纹身者之间联系的体现,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,最终形成了具体的物质符号,整个过程成为了正在创造的永恒纽带的体现。在主流纹身文化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事件 - 这里的情况是匹配(或成对)纹身。成对纹身是具有相似设计的纹身,彼此完整(两半颗心等),由两个人制作,以强调对某事或某人的个人感情,或者更常见的是彼此的感情。

虽然本例中的连接功能是存在的,但其产生疑问的方式及其结果与自制纹身不同。同时,匹配纹身和自制纹身具有某些共同特征——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有两个人在场,连接正在建立,并且该过程导致(或者更确切地说表现为)身体改变。

然而,如果配对纹身为参与者提供了共享身份的可能性,那么自制纹身宁愿是一种权衡。关于它的一种可能的观点可以借助维克多·特纳的《仪式过程:结构与反结构》(1969)来实现,其中特纳将阈限描述为一种转换过程,它将个人(所谓的“阈值人”)设置为简单来说,就是在各种特定情况下社会立场之间的转换过程。

然而,在自制纹身的情况下,过渡过程的观点必须转变,并且对象必须从个体(具有位置和状态属性)改变为对,其中双方主要拥有不同的,或甚至相反,立场和意图。就像特纳一样,这里的纹身过程可以用三个阶段来最好地描述:第一阶段是联系阶段——当潜在的纹身师和纹身者建立信任和一定的联系时,这种联系必须足够强大才能继续进行进入下一阶段——纹身过程。

在这里,演员们根据他们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来区分:纹身师的角色——发出信号的人,纹身者的角色——接收信号的人。最后,纹身完成后,双方参与者(同样在部落入会期间)重聚,分享他们所创建的新联系。